把印度骗惨了!印度公布阵风被击落原因:中国“虚标”导弹射程
来源:搜狐发表时间:2025-08-05 09:50:53浏览量:862
最近,印度政府声称,战机被击落的原因是因为对中国PL-15E导弹射程的误判。
不仅如此,其还指出中方有“虚标”导弹射程,咬定PL-15E的射程仅为150公里。
那么,印度说的是真,还是假?为啥印度会认定中方导弹“虚标数据”呢?
据观察者网8月3日披露,此前,印度“朱砂”行动触发了印巴之间一场不小的空中较量,两边凑了约110架战机,算得上数十年来规模较大的空中对决。
这结果最后挺出人意料,巴基斯坦用中产的歼-10C,一口气打下5架印度战机,其中3架还是法国“阵风”。
要知道,这型号战斗机素来有“王者”之称,之前从没在实战中被打下来过。
对于这场战场上的失利,印度始终讳莫如深,甚至反复宣称自己并未失利。
复盘这场空战不难发现,在这场空战中,印度空军的情报失误显得尤为致命。
根据印度官员的说法,他们原本认为PL-15E导弹的射程只有150公里,然而巴基斯坦的实际使用却是在200公里外发射的。
这一信息的误判,直接导致了“阵风”战斗机的被击落。
飞行员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进入了敌方的攻击范围,最终成为了“活靶子”。
但印度若拿“误判射程”当说辞,未免有些强词夺理。
毕竟,空战的胜负从不是单一参数能定死的,这么归因实在荒诞。
而此前专家就发现,PL-15导弹的实际性能很可能远超公开数据。
这种技术上的信息差正体现出中国在军事技术上的快速发展与隐秘性,也给印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PL-15作为中国空军远程空战的主力,本事可不小。
它用了特殊的双脉冲发动机,不光射程比老款导弹远得多,飞行中还能好几次调整轨迹,想躲它可没那么容易。
头上带的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再配上双向数据传输,哪怕对方搞电磁干扰,也能锁定几十公里外的高速目标,就连隐身战机碰上它,都得捏把汗。
这次印巴空战里,它在200公里外就精准打中目标,实打实显了把超视距作战的能耐,让这导弹的威慑力更让人在意了。
而这也恰恰暴露出印度情报部门的问题,他们对PL-15的性能判断偏差太大,说白了,既是对对手技术的无知,也藏着骨子里的轻视。
要知道,现代战争里,信息准不准、来得快不快,往往直接决定输赢。
反观巴基斯坦,这场空战能取胜,靠的不光是导弹,还有电子战。
他们通过电子战,把印度的通讯和雷达系统搅得一团乱。
也正是这种导弹与电子战的协同发力,让巴基斯坦稳稳占了主动。
而印度这边的情况却大不相同,手里明明有“阵风”这种先进战机,却因为各环节拧不成一股绳,情报也传不顺畅,真到关键时刻,想反应都反应不过来,先进装备的优势压根没发挥出来。
直到现在,印度似乎也不愿正视自身问题,反倒还对外释放出来“转移矛盾”的信号。
简单来理解,印度就是咬定中国出口的PL-15E导弹“虚标数据”,来一直试图将“战败”的锅甩给中方。
但这番托词,在事实面前,根本站不住脚。
中国出口的PL-15E导弹,官方明明白白标注射程约150公里,这是公开透明的信息。
可凡事总有例外,在有“高空发射+预警机”双重优势加持的条件下,这射程就会有显著的改变,达到200公里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见,印方所谓“虚标”纯属无稽之谈。
更何况,PL-15导弹到了巴基斯坦手里,怎么搭配战术、怎么结合战场环境使用,本就是巴方的作战自主权,这恰恰体现了武器运用的灵活性。
而印度对此视而不见,反倒死咬“数据问题”不放,说到底,还是不愿正视自身在情报预判、体系协同上的致命短板。
他们绞尽脑汁找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本质上是在逃避反思、拒绝改进。
这种态度,不仅无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更会阻碍其军事能力的真正提升,下次面对类似局面,恐怕只会重蹈覆辙。
战场之上,“料敌从宽”本是基本守则,对对手武器性能做足预判、对自身短板全力补位,才是避免被动的关键。
与其在这种无意义的借口上钻牛角尖,不如踏踏实实反思自身的漏洞与短板。
关键词: PL-15E导弹
免责声明:航化网出于分享有价值信息和促进知识传播的目的转载此文章。我们对文章内容和观点保持中立,不代表赞同其立场。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已尽可能注明来源和作者。若您认为您的权益受到侵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