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航空航天化工网 ! 

[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

当前位置:航化首页 > 航化资讯 > 航化解读 > 【航化说】世界战斗机发展简史(三):从铁翼初生到苍穹利刃

【航化说】世界战斗机发展简史(三):从铁翼初生到苍穹利刃

来源:航化网发表时间:2025-08-15 18:07:38浏览量:666

在全球航空武器发展历程中,战斗机无疑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最初简陋的木质双翼机,到如今具备高度信息化、隐身化能力的先进战机,战斗机在百余年间经历了数次重大迭代。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不仅改变了空战的格局,更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军事战略与安全格局。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战斗机迭代的历史长河,开启第三期的探索之旅,去了解那些闪耀光芒的四代半战机。

提示:本文介绍一下美国的新“五代”划分方法,(可能与大家熟知的划代方法有一些出入)该标准最早来自2008年美国《空军》杂志。

四代战斗机经过不断改进,衍生出了“四代半战斗机”。其主要特征为:高敏捷性,传感器融和,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信号特征更低,具备强大的多用途作战能力。部分四代半战机移植了来自五代机的先进技术。

四代半战斗机包括F-15SE、F-16、F/A-18的新改型;俄罗斯米格-35、苏-35;欧洲战斗机“台风”“阵风”;以及我国的歼-10C、歼-16等。这些战斗机或是近30年内的新设计,或是在原有四代战斗机上进行改进。

【航化说】世界战斗机发展简史(三):从铁翼初生到苍穹利刃

F-15SE“沉默鹰”战斗机,为现役的F-15E的升级机型。2010年7月8日完成首飞,主要特点是通过武器内藏化和使用无线电波吸收材料(RAM)来实现对雷达隐形。该机型首次采用外倾双垂尾结构,其武器舱创新性地利用原F-15E外部适型油箱改造而成,可内挂4枚AIM-120中距空对空导弹。

该机型作为四代机隐身化改造的典型案例,通过有限隐身能力与成熟平台的结合,形成相较于F-22、F-35等五代机的成本优势。截至2025年,其改进方向聚焦于雷达信号抑制与开放式架构航电系统升级。

【航化说】世界战斗机发展简史(三):从铁翼初生到苍穹利刃

F-16V(F-16Block70/72批次)是F-16系列发展至今的最新版本,安装APG-83有源相控阵雷达,升级了任务计算机,改进了全数字化座舱,战力大幅提升。

机身结构材料大部分为铝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较高的特点,结合半硬壳结构的设计,使得飞机在拥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同时,重量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采用雷达吸波涂层,具备一定的前向雷达隐身能力;发动机喷口经过红外抑制处理,可降低红外信号。

【航化说】世界战斗机发展简史(三):从铁翼初生到苍穹利刃

F/A-18战斗攻击机由美国麦道公司(后被波音收购)研制,采用单座/串列双座后掠翼气动布局,搭载两台涡扇发动机,是一型多用途舰载战斗机。机身采用半硬壳结构,主要采用轻合金,增压座舱采用破损安全结构,两台发动机间的隔火板采用钛合金;机翼、垂尾和平尾结构中大量使用了钛合金;蒙皮则使用石墨或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原型机于1974年6月9日首飞,1983年进入美国海军服役。是美国军方第一种兼具战斗机与攻击机身份的型号,具备优秀的对空、对地和对海攻击能力。作为美国海军最重要的舰载机,其用途广泛,既可用于海上防空,也可进行对地攻击。

【航化说】世界战斗机发展简史(三):从铁翼初生到苍穹利刃

米格-35战斗机,是21世纪初期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9M/M2和米格-29K/KUB技术基础上的发展型。于2007年开始研制,2008年装备新型雷达试飞,2011年在印度舰载机竞标中失利,2018年开始少量装备俄罗斯空军。

从机体结构上看,米格-35战斗机沿用了新一代米格-29K/KUB舰载战斗机的机身结构,机身蒙皮广泛采用铁氧体雷达吸波涂敷材料喷涂以便进一步降低雷达探测的几率。通过改进的气动布局和推力更大的发动机,米格-35的机动性得到了增强。最高速度可达2.23马赫,最大航程为3100千米。

【航化说】世界战斗机发展简史(三):从铁翼初生到苍穹利刃

苏-35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的深度改进型单座双发、超机动性多用途战斗机。该战机采用三翼面设计,机体结构采用钛合金、铝合金以及复合材料,将其使用寿命延长至6000飞行小时。具有远程、多用途、空优、打击等特性。2018年4月26日,中国国防部证实苏-35战机已列装部队。

【航化说】世界战斗机发展简史(三):从铁翼初生到苍穹利刃

“台风”战斗机是由欧洲英、德、意、西4国合作研制生产的四代半多用途战斗机,2002年服役,作为一型双发动机、前置鸭式三角翼布局的多用途战斗机,它不仅具备超视距、空中超机动攻击能力和空中格斗能力,还可以实施对地攻击。操纵系统为全权4余度主动控制数字式电传系统,具有任务自动配置能力。机身广泛采用碳素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铝锂合金、钛合金和铝合金等材料制造,复合材料占全机比例约40%。

【航化说】世界战斗机发展简史(三):从铁翼初生到苍穹利刃

“阵风”战斗机是法国达索飞机制造公司制造的一种双发、三角翼、高机动性、多用途战斗机。“阵风”战斗机前机身主要是由常规铝合金材质构成,机翼采用钛材料,后机身大部分部件和升降副翼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翼根整流罩采用聚芳酰胺纤维复合材料,部件接头采用铝锂合金材质。

1986年7月4日,阵风试验机首次试飞。阵风C型01机于1991年5月首飞;阵风M型01机于1991年12月首飞;阵风B型01机于1993年4月首飞。2004年“阵风”战斗机进入法国海军服役,2006年进入法国空军服役。

【航化说】世界战斗机发展简史(三):从铁翼初生到苍穹利刃

歼-10C是一款中国自主研发的多用途战斗机,具备先进的航电系统和多型机载武器,能够执行区域防空、制空作战和对地打击等多样化任务。歼-10C于2017年7月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上首次亮相,2018年4月16日开始承担战斗任务。

歼-10C大量使用先进复合材料。其前机身、进气道唇口、翼身融合段面板等处采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这种材料比强度(强度/重量比)远高于传统铝合金,能有效减轻结构重量。机身边缘和进气口衔接部位可能使用雷达吸波材料(RAM)涂层,以降低雷达反射信号。座舱盖则由聚碳酸酯透明装甲制成,外覆导电膜以抵御电磁干扰和激光照射。座舱构框则采用高强铝合金或钛合金,以在高速飞行时保护飞行员安全。

【航化说】世界战斗机发展简史(三):从铁翼初生到苍穹利刃

歼-16“潜龙”是中国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开发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这款战斗机以歼-11BS战斗机(国产双座版苏-27)为基础,在外形细节上借鉴了从俄罗斯进口的苏-30MKK。采用翼身融合的中央升力体布局,机身部分位置采用了3D打印的复合材料(机炮位置覆有隔热金属蒙皮),表面覆盖类似石墨烯等吸波材料。

同时装备了自动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可同时攻击多个目标并识别目标的相关信息。其空战能力和对地突击能力都很强,是名副其实的攻防兼备型战机。于2011年完成首飞,2013年初正式公开该战机,2016年正式进入中国空军服役。

本文仅是战斗机发展历程中的一部分精彩篇章,在后续的内容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第五代、第六代战斗机的故事,领略信息化时代下这些现代战机的卓越风采。如果你对战斗机的奥秘充满好奇,那就请持续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解锁战斗机发展史的下一个篇章。

分享
微信分享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分享
收藏

关键词: 战斗机 歼10C 歼16

版权声明:本文为航化网原创,版权归航化网平台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在未经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禁止擅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转载时注明出处为“航空航天化工网”,违反者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