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天!中美航空技术博弈结束,美国解除对华C919发动机出口限制
来源:航化网发表时间:2025-07-04 17:32:10浏览量:12
7月3日,美国商务部的一纸通知引发全球航空业高度关注,美国政府正式解除对中国商飞C919客机发动机的出口禁令。要知道,就在36天前的5月28日,美国才刚刚宣布这项禁令。
根据观察者网的报道,民航工作者、民航业评论员张仲麟表示,本次美国解除禁令是意料之中的事,符合前期的预判。
虽然本轮禁令解除,但是C919的国产化进程将会持续推进,配套国产发动机也将加快发展。
禁令解除:过程与细节
据路透社独家报道,美国政府于7月3日正式通知通用电气航空,批准其恢复向中国商飞出口LEAP-1C航空发动机。这一决定距离5月28日《纽约时报》披露美国暂停C919发动机技术出口仅过去36天,显示出美国对华技术管制政策的反复性。
此前,美方暂停发动机技术出口这一举措,实则是针对中国4月出台的中重稀土出口管制政策所采取的报复性行动。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来,航空领域始终是双方博弈的焦点。美国商务部给出“保护国家安全”这一理由,但明眼人都清楚,这实则是针对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C919。
然而,事情总是充满变数。据悉,此次并非只有通用电气一家航空企业的对华出口限制被解除。7月3日,至少还有一家航空企业的对华出口许可证限制也同时解禁。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解禁范围不仅包括C919使用的LEAP-1C发动机,还涵盖了支线飞机C909配套的CF34发动机。
此次相关限制的解除涉及关键企业与核心技术。在C919的供应链体系中,美国企业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中,通用电气与法国赛峰合资的CFM国际公司为C919提供LEAP-1C发动机;霍尼韦尔负责供应辅助动力系统和飞行控制系统;柯林斯航空(雷神技术子公司)则承担航电设备的供应。
这些核心系统此前所受限制的解除,为C919的量产交付扫清了关键障碍,极大地推动了C919量产交付的进程。
中国速度,美国企业的"痛"
美国颁布的禁令反倒迫使中国加快了自主研发国产发动机的进程。目前,长江1000A发动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可以预见,未来一旦中国国产发动机技术完全成熟并且实现大规模应用,美国企业想要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将会困难重重。
事实上,早在禁令出台之前,中国就已经针对国产发动机研发以及适航体系自主化等方面提前做好了规划和部署。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3月,长江1000A发动机在运20试飞平台上已完成1.5万小时测试,正紧锣密鼓地为C919的验证飞行做准备。
据网易新闻报道,长江1000A发动机预计将在2025年底前获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并开启首批量产工作。到2026年年中,首架搭载长江1000A发动机的C919将交付给东方航空。
预计到2028年,长江1000A发动机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将达到15%,这意味着它会替代部分LEAP-1C发动机的订单。而换装CJ1000发动机后,C919的国产化率将从60%提升至75%。
就在中国忙得热火朝天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企业却叫苦不迭。
通用电气在中国市场有7700台在役发动机和5000 台新订单,断供意味着其可能面临千亿美元级的违约风险,还会损失330亿美元合同;同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之一,据中国商飞预测,未来 20 年将需要新增9323架飞机,总价值达1.4万亿美元。美国的禁令使得通用电气等企业失去了参与中国市场竞争的机会,原本属于美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被空客等竞争对手占据。
36天,美国为何解除航空发动机禁令?
禁令解除的决定看似突然,实则必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现代航空产业链早已形成全球化布局。以LEAP-1C发动机为例,其30%的零部件来自全球供应商,而且不少关键材料还依赖中国供应。倘若美国真要推动全面“脱钩”,美国企业遭受的损失可能更为惨重。
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现实考量起着关键作用。航空产业分析师马克·威廉姆斯明确指出:“LEAP发动机单台售价约1200万美元,而C919未来20年预计需要2000台以上。”这意味着一个价值240亿美元的庞大市场。美国企业显然不可能轻易放弃这样巨大的商业机会。
再从技术遏制的战略层面分析,美国最初实施禁令主要基于两点考量:一是延缓中国航空技术进步,二是报复中国稀土出口管制。
然而,这一策略很快就遭遇了反效果。禁令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加速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进程。在禁令期间,中国航发集团高调进行长江1000A发动机的试飞工作,其性能数据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中美经贸谈判的筹码交换。观察近期美方的一系列动作,可以发现明显的节奏。6月2日,美国解除乙烷出口限制;7月2日,放开芯片设计软件管制;7月3日,航空发动机解禁。这种阶梯式的放松管制举措,很可能是中美经贸谈判达成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航空工业的"两手准备"
虽然相关禁令已经解除,但中国航空人心里十分清楚,核心技术是无法依靠购买获取的,长江1000A发动机的进展便是最好的例证。
在禁令解除后,中国商飞并没有停下国产替代的脚步,反而加速推进国产化战略。除了长江1000A发动机成功完成3000小时耐久性测试,航电系统国产化率提升至60%,复合材料机翼自主制造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为了推动航空事业的稳定发展,中国商飞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务实策略。一方面,继续使用成熟的进口系统,以此确保适航取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同步推进国产系统的研发与测试。这种双轨并行的模式,既保证了当前项目的进度,又为未来实现完全自主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前的禁令事件,促使中国企业重新审视供应链安全问题。中国企业积极调整供应链布局,增加了欧洲供应商的比重,同时着力培育本土二级供应商,并建立了关键零部件战略储备。新构建的供应链体系将更具韧性和多样性,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潜在风险。
新"ABC"时代来临
这场36天的"禁令风波",正在悄然改变全球航空制造业的格局。
波音因737MAX危机元气大伤,空客产能接近饱和,C919恰逢其时。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这次事件向世界证明:我们有能力构建自主可控的航空产业链。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专家的预测,未来全球航空市场很可能形成新的“ABC”格局—空客、波音、中国商飞。
然而,博弈远未结束。虽然发动机禁令解除,但科技较量仍在继续,美国可能会通过适航认证、技术服务等更隐蔽的方式设置门槛,而中国航空工业的自主创新之路,也绝不会因此停步。
其实,造飞机就是造国家,这场中美航空技术战,更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和长远眼光。它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在关键技术领域,只有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才能在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而C919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关键词: C919发动机
版权声明:本文为航化网原创,版权归航化网平台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在未经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禁止擅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转载时注明出处为“航空航天化工网”,违反者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