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化说】从“零”起飞:中国第一条国产飞机轮胎是榔头“敲”出来的
来源:航化网发表时间:2025-07-28 17:58:12浏览量:805
如果说,机翼是飞机的“翅膀”,起落架是飞机的“腿脚”,那么,轮胎就是飞机的“鞋子”。
这双“鞋子”,可不简单,国产大飞机直到近几年才穿上了“国产鞋”,中国航空轮胎的发展史,要追溯到89年前。
把时钟拨回 1936 年的上海。
黄浦江畔的宁国路上,大中华橡胶厂的烟囱像往常一样吐出白雾,可那天,厂区里却有着不平凡的事件:中国第一条国产飞机轮胎,就在这儿下线了。这批胎先装备了笕桥航校的教练机,后来又随中国空军转战武汉、重庆。抗战爆发后,工厂被迫内迁,设备损失大半,但“飞机胎自己造”的火种,却留在了西南山沟里的临时厂房。
据统计,到 1937 年,大中华共生产飞机胎 929 条,其中近七成被直接送往前线机场。
在这个橡胶厂里,我们迈出了国产飞机轮胎发展的第一步。
飞机轮胎看似朴实无华,但却有极高的技术要求。民航客机降落时,每条轮胎需承受高达38吨的冲击载荷;刹车瞬间,胎面温度能飙升到300℃以上。这要求轮胎材料兼具抗撕裂性与耐高温性。
轮胎结构更是复杂,斜交胎体层叠如千层糕,确保强度;国外的胎面胶料配方保密程度极高;内部还有导电条释放静电。而一条轮胎必须扛住500次以上的起降,才能获得适航认证。
临危受命:“手搓”出来的飞机轮胎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航空轮胎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线急需大量飞机轮胎,而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让进口渠道几近断绝。沈阳第三橡胶厂,这家原本以生产自行车轮胎为主的工厂,接到了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的紧急命令:一个月内转产飞机轮胎。
沈阳第三橡胶厂
命令下达时,工厂连一条完整的飞机轮胎都没见过。唯一可供参考的“技术资料”,是一条苏联提供的660×160成品轮胎。工人们围着这条“宝贝”反复测量、解剖,用卡尺一点点记录断面数据,甚至用牙咬、用手撕来判断橡胶的硬度和帘线的强度。
没有成型机头,木匠师傅用红松木连夜车制;没有缠卷机,女工们用手把钢丝一圈圈编成钢圈;没有贴合机,工人们把帘子布铺在木板上,用浆糊和双手一层层压实。硫化时缺少压型机,老师傅们抡起大锤,把生胎砸成轮胎形状,再装入水胎充气硫化……
1951年年初,在正月里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当三条胎面带着毛边的轮胎终于滚下生产线时,在场的工人哭成一片——这是中国工人用榔头和双手“砸”出的第一条航空轮胎。三条胎,耗掉 42 公斤天然胶、两双手套和无数汗水——那是他们全部的“试错预算”。这三条飞机轮胎,看似普通,甚至粗陋,却承载着一个民族工业史上划时代的意义,它们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飞机轮胎的历史,也拉开了国产航空轮胎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序幕。但此后数十年,中国军用飞机虽逐步用上国产轮胎,民航市场却仍是国际巨头的天下。
技术突围:从“榔头时代”到数字化
第一批轮胎的成功只是开始。1953年,沈阳第三橡胶厂完成生产线改造,4种规格轮胎批量投产;同年,青岛第二橡胶厂航空轮胎生产线投产。
随着中国民航业的发展,对民用航空轮胎需求增加,但当时民用航空轮胎市场几乎被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等国外企业垄断。真正的挑战在于技术升级:如何从手工制造跨越到工业化生产?
1959年,天津橡胶工业研究所试制出中国第一条钢丝子午线轮胎样胎,却因材料和工艺限制未能量产。此后40年,中国航空轮胎经历了5次大规模技术攻关:从天然橡胶到合成橡胶,从斜交胎到子午胎,从手工贴合到数字化生产。
国内企业如双钱轮胎、风神轮胎等开始加大民用航空轮胎的研发投入,尝试生产适配国内民航飞机的轮胎,但受限于技术、工艺和认证等因素,产品性能和市场认可度有待提升。
2008年1月,中国首条“三环”牌航空子午线轮胎成功通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各项动态试验,达到装机要求,中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有能力研发、制造、试验航空子午线轮胎的国家。
转折出现在2023年。广西桂林蓝宇航空轮胎公司建成国内首条数字化民航轮胎生产线,机械臂精准抓取0.9毫米厚的胎体帘布,误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内。这条年产10万条的生产线,让国产航空轮胎终于覆盖了国内80%的民航机队。
当装配着“国产鞋”的空客A320在桂林两江机场试飞成功时,现场工程师泪湿眼眶。从1951年的三条手工轮胎,到2023年的智能生产线,这条路中国走了72年。
未来:从“能用”到“好用”
2025年,国产C919大飞机将换上完全自主的子午线轮胎。这批轮胎采用国产芳纶纤维帘线,起降寿命达200次以上,比进口产品提升30%。更重要的是,中国航空轮胎开始反向输出:蓝宇的A320轮胎获得欧洲航空安全局认证,森麒麟为ARJ21-700配套的轮胎已出口东南亚。
从1951年的“能用”到2025年的“好用”,中国航空轮胎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领跑。正如网友所言:“大飞机的翅膀是中国人自己造的,现在连鞋子也是自己的,这才叫真正的自主可控。”
除了蓝宇,三角轮胎在珠海建了航空胎事业部,给 C919 做“备胎”;森麒麟手握 ARJ21-700 的 CTSOA 证书,正在攻关 C929 主轮胎;宁夏神州轮胎的 C919 子午胎已通过 90 % 适航试验……一句话,全行业都在卷。
纵观中国航空轮胎发展历程,我们能够明白一个道理:再大的技术鸿沟,也挡不住敢想敢干的中国人。繁忙的飞机跑道上,装配国产轮胎的飞机平稳落地,我们的“国产鞋”终将踏遍世界长空。
版权声明:本文为航化网原创,版权归航化网平台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在未经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禁止擅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转载时注明出处为“航空航天化工网”,违反者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