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航空航天化工网 ! 

[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

当前位置:航化首页 > 航化资讯 > 航化解读 > 【航化说】你是我们的“眼睛”,让飞机飞得更安全,让太空探索看的更清!

【航化说】你是我们的“眼睛”,让飞机飞得更安全,让太空探索看的更清!

来源:航化网发表时间:2025-08-13 18:42:01浏览量:424

从飞机翱翔天际的风挡、座舱盖,到穿梭云海的舷窗、灯罩,这些航空结构透明件如同飞机的 “眼睛”,以清晰视野守护每一次飞行安全;而航天员舱外服的头盔面窗,更是太空探索中的 “生命之窗”—— 它不仅为航天员开辟澄澈的星际视野,更作为生命保障的关键部件,筑起抵御太空极端环境的坚实屏障。

【航化说】你是我们的“眼睛”,让飞机飞得更安全,让太空探索看的更清!

这一双双 “眼睛” 的明亮与可靠,离不开高性能材料的硬核支撑。正是以聚碳酸酯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不断突破,推动着航空透明材料与透明件随人类航空事业同步进阶,更让中国航天得以一步步稳健漫步星际云端,在浩瀚太空中看得更清、行得更安。

聚碳酸脂被称为“防弹胶”

聚碳酸酯(PC)作为一种高级航天复合树脂,不仅是目前市面上性能顶尖的塑料品类,更因超强抗冲击特性赢得 “防弹胶” 的通俗美誉。它的综合性能堪称卓越:机械强度与韧性双重在线,耐冲击强度更是达到同类材料中的极高水平;同时兼具优异的耐热耐候性与透明性,尺寸精度和稳定性突出,且易着色、吸水率低,能在 120~130℃的工作环境下长期稳定服役。

从分子层面看,聚碳酸酯是一种强韧的热塑性树脂,其名称直接源于化学结构中含有的 CO₃基团。通过双酚 A 与氧氯化碳(COCl₂)的精准合成反应,这种材料得以诞生并展现出超乎寻常的物理性能,进而在众多领域中实现广泛应用。在当前的工业化生产中,熔融酯交换法已成为聚碳酸酯合成的主流技术路径。该方法通过双酚 A 与碳酸二苯酯的酯交换反应及后续缩聚反应,能够高效且环保地制备出高品质聚碳酸酯,为其在各领域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材料支撑。

【航化说】你是我们的“眼睛”,让飞机飞得更安全,让太空探索看的更清!

聚碳酸酯如何守护航天安全?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航天航空事业不断突破极限,而材料科学的进步正是这一切成就的坚实基础。聚碳酸酯(PC)作为一种性能卓越的高分子材料,凭借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航天航空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1、飞机的“眼睛”:先进航空透明件

航空结构透明件位于飞机前端,因其功能及重要性而被称为飞机的“眼睛”,航空透明材料与透明件的研究与发展伴随着人类航空事业的进步,是飞机上关键功能结构件之一。首先,透明件是飞行员起降飞机、观察外界环境的唯一途径,因此要有良好的光学性能,为飞行员提供良好的视野;其次,透明件与前机身结构融合,一起构成气密座舱,要有很高的结构强度,能够承受强烈的气动载荷与飞鸟撞击,为飞行员提供封闭的生存空间与应急弹射时的离机救生通道,是飞行员空中飞行、执行任务的生命安全保障;最后,根据飞机的飞行服役需求,还要求透明件具有多频谱隐身、电加温、电磁屏蔽、防高能射线辐射、防眩光、静电防护以及环境自适应性光致变色等功能中的一种或几种。因此,先进航空透明材料与透明件技术并非单一学科,而是涉及材料学、高分子材料、光学、力学、热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以及隐身技术等众多学科领域,内涵十分丰富。

2、聚碳酸酯共聚物:清晰探索神秘宇宙

舱外服头盔面窗可谓是航天员的“眼睛”,不仅要给航天员提供清晰、良好的视野,也是航天员生命保障最关键的部件之一。

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刘春太介绍:“作为航天服最薄弱的环节,面对巨大的气压,面窗有任何裂纹,都可能让航天员面临生命危险。”据了解,舱外服头盔面窗所用材料由聚碳酸酯或聚碳酸酯的共聚混合物组成。为了提高航天面窗的抗老化性能,项目组研究了聚碳酸酯热稳定性,使得头盔面窗具有高抗冲击性、高光谱透过率等特点,能对300℃温差说“不”的面窗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完全满足航天要求。

【航化说】你是我们的“眼睛”,让飞机飞得更安全,让太空探索看的更清!

3、具体应用

飞机部件

波音飞机单机使用聚碳酸酯部件超2500个,单机耗用约2吨。PC材料因高强度、耐热性和透明性,常用于飞机风挡、座舱盖、机头罩等透明件,以及工业安全档板和防弹玻璃。

宇宙飞船

宇宙飞船采用数百个由玻璃纤维增强的PC部件,包括宇航员防护用品及头盔。PC的强度和弹性系数使其成为航天服头盔的主要材料。

透明件

PC因高透明度被广泛用于飞机仪表盘、航行灯罩等光学部件,其耐热性和抗冲击性确保了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

复合材料

PC常与玻璃纤维结合制成复合材料,用于飞机舱罩、照明设备等结构部件,其轻量化特性可降低飞行器重量。

聚碳酸酯供需现状及预测‌

1、国内

我国 PC 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根据相关数据,截至 2024 年底,国内总产能达 381 万吨,产量 230 万吨,近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分别高达 20% 和 31%;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至84%,较 2020 年提高了 25 个百分点。表观消费量为 360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 10%),进口量 88.73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 - 14%),出口量 48.71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 + 18%)。随着国产化进程的加速,进口依存度降至 24.7%,较五年前下降 41 个百分点,产业自主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在《2025年度聚碳酸酯(PC)市场发展报告》中显示,中国PC产能增速放缓。过去几年中国PC产能急速扩张,行业供不应求现象明显改观。近两年,行业开始回归理性,扩能脚步明显放缓,从之前的高速扩张逐渐转向优化存量、提升效率。2024年,中国PC产能同比增长13.1%,产量同比增长22.6%。

中国PC进口量持续减少,出口量持续增加。2024年中国PC进口量同比下降14.8%,出口量同比增长34.6%。

中国PC进口以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为主,分别占进口总量的69.6%和18.9%。中国进口PC主要来自韩国、泰国和中国台湾省等国家或地区,约占进口总量的60.3%。

中国PC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8.9%,自给率同比提高9.9个百分点。作为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热塑性工程塑料,PC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在电子电器、板材/片材/薄膜、汽车等领域。

随着多个新建、扩建装置的建成投产,中国PC产能仍将进一步提升,供应量也将较快增长。虽然新增装置产品仍不足以迅速有效取代进口料,但自给率提升速度明显,对于国外原料的依存度明显下降。

2、国际

在《2025年度聚碳酸酯(PC)市场发展报告》中显示,世界PC产能延续扩张态势但增速放缓。2024年,世界PC产能同比增长4.7%,产量同比增长4.0%,装置平均开工率为63.5%。

世界PC生产区域集中度向东北亚倾斜。世界PC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亚、西欧和北美等地区。2024年,东北亚地区PC产能占比为66.3%,位居首位;西欧地区产能占比为12.9%;北美地区产能占比为10.3%。

行业竞争格局高度集中。2024年,世界PC主要生产企业数量30余家,前十位生产企业产能占世界总产能的71.8%。其中,科思创是世界最大的PC生产企业。

2023年PC的国际贸易总额89.3亿美元,同比下降23.5%,总贸易量为323.2万吨,同比下降15.6%。从价格看,世界PC平均出口价为2761.6美元/吨,同比下降9.4%。

中国、印度和墨西哥是世界PC主要进口国家,合计进口量约占世界总进口量的43.9%。韩国、泰国和中国是主要出口国家,合计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4.4%。

受智能穿戴设备迭代、数据中心扩容及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应用等领域创新突破与需求升级影响,预计到2026年世界PC产能将超过900万吨/年。

实用案例

聚碳酸酯 (PC)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案例。

波音飞机

单机耗用 PC 约 2 吨,覆盖 2500 个部件,核心应用于风挡、座舱盖、舷窗等透明件。凭借 90% 高透光率保障视野,抗冲击性达普通玻璃 250 倍抵御异物撞击,1.2g/cm³ 轻量化特性降低机身重量,提升燃油经济性。

C919 客机

关键部位采用 PC 材料:机舱罩借高韧性抗气流与异物冲击,守护驾驶舱安全;透明性为飞行员提供清晰视野;照明部件利用 120℃长期耐热性、易加工性及阻燃性,满足舱内照明需求与安全标准。

歼 - 10C 战斗机

座舱盖由多层 PC 压制而成,相比玻璃更轻巧、耐高压、耐划伤且可塑性强,歼 - 10BS 型号因非一体式设计减重增效,提升机动能力。座舱显示器边框、按钮等部件则依托其高强度、尺寸稳定性及绝缘性,适应震动与高过载环境。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

轻量化 PC 用于小型设备外壳,减轻飞船重量提升货运效率;照明灯罩借高透光率实现均匀照明,且耐候性适配太空环境,保障照明系统稳定运行。

神舟飞船

舱外服头盔面窗采用 PC 或其共聚物,高抗冲击性抵御微流星体撞击,高光谱透过率保障航天员清晰视野;内部电子设备防护外壳则利用其绝缘、耐热、尺寸稳定特性,抵御太空辐射与温差干扰。

凭借高强度、耐热、透明、阻燃等优异特性,聚碳酸酯在航空航天的关键部件、防护装备、结构件、绝缘材料及透明光学器件(如航天服头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航天航空技术升级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提升,聚碳酸酯的应用前景将更广阔,为人类航天航空事业持续贡献力量。

分享
微信分享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分享
收藏

关键词: 聚碳酸脂

版权声明:本文为航化网原创,版权归航化网平台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在未经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禁止擅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转载时注明出处为“航空航天化工网”,违反者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